Coffee Box并專注于外送咖啡。外送咖啡實際上為咖啡帶來了很多新的消費場景,將咖啡從咖啡廳解放出來。對于咖啡重要的消費人群——白領來說,傳統的咖啡廳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了。例如典型的早餐咖啡,如果公司樓下沒有咖啡廳,就要繞道去買,這對上班族來說是很嚴重的時間浪費。而外送咖啡只需在路上下單,等到了公司便可以喝上熱乎乎的咖啡。再例如會議中茶歇時間的咖啡,把會議搬到咖啡廳必定是不現實的,而外送咖啡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。
在休息間隙點一杯Coffee Box,這時連咖啡提供的服務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咖啡本身,而成為了一種慰勞、享受,這是十分符合咖啡文化的。除了更加融入人們的生活,連咖啡還充分地利用了線上平臺的優勢,把咖啡的社交屬性發揮出來。在連咖啡的平臺上,用戶可以互贈咖啡,收到的咖啡會自動存入咖啡庫中,請別人喝咖啡不再需要對方的地址,從而做到了"讓咖啡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起來"。
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之后,不僅可以讓咖啡走進生活的更多場景中,也為連咖啡在商業上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。連咖啡已經覆蓋了上海、北京、廣州等城市,在每個城市都建設了數十個"咖啡車間"。這些咖啡車間根據其所在商圈的不同,規模、產能也不同,從而滿足各個區域的需求。而在產品層面,連咖啡則是選用了哥倫比亞的進口咖啡豆,自行研發了獨特的方法,配料也都是自有品牌。
“傳情達意,無處不在”是連咖啡/CoffeeBox倡導的咖啡生活。連咖啡的咖啡可以選擇“自己喝”和“微信送好友”兩種模式。同時可以將咖啡拆分進福袋隨機發送給多位好友。
從“人找咖啡”變成“咖啡找人”,這是“以人為核心”的含義,用戶在哪,我就得圍繞他提供產品和服務。那是2014年,我們對新零售的理解。
隨著時代的進步,我們很明顯感覺到,城市短途配送和移動在幾年內被高度普及,外賣日訂單突破2000萬,微信和支付寶的二維碼早已遍布大街小巷,從這個結果來說,理論上所有零售都是圍繞人運轉了,甚至公司樓下的煎餅攤,也可以說是“煎餅找人”。
在我們不斷往前走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了“以人為核心”其實有更深的含義,那就是必須圍繞人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和服務。所以我們陸續推出了燒腦的防彈咖啡、口感清爽顏值又高的粉紅椰子水、好喝又好玩的生氣的粉椰等,試圖去滿足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段的不同需求。去年我們發布了30多款新品,今年至少會有40款。
其實道理很簡單,如果你早上向用戶推薦美式、拿鐵,那很合適,但下午4點之后還是推薦美式、拿鐵,那大部分用戶是無法接受的。那怎么繼續滿足他們的需求呢?顯然推薦一杯雞尾酒更合適。